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7.06.30
编号:23318
院内制剂为何买不着
http://www.100md.com 2017年6月30日 生命时报 2017.06.30
     受访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制剂室主任陈燕芬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首席专家王世彪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制剂室主任吕嘉卫

    本报记者 谭卓\u66cc

    首都儿科研究所的“肤乐霜”、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四妙消痹颗粒”、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鼻炎三号”……这些院内制剂疗效显著,堪称“神药”。过去,院内制剂就像“深闺中的少女”,迈不出医院大门,很多患者需要不远千里到医院求购。为此,北京、甘肃、河北等地先后出台政策,院内制剂可在全省或地区医疗机构间调拨使用。尽管如此,部分患者购买院内制剂还是困难重重。

    好用却难买的“宝贝药”

    “苦蛇酊”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院内制剂。它是上世纪80年代,由皮肤科专家金起凤贡献,对治疗银屑病等皮肤病效果显著,至今仍是医患心中的“宝贝”。广东省中医院制剂室主任陈燕芬指出,院内制剂是各医院的“王牌”产品,一般历史悠久,也是医院、专家的特色和优势。
, 百拇医药
    自产自销的院内制剂备受欢迎。比如,北京东直门医院治疗皮肤瘙痒的“复方苦参止痒软膏”,目前年销售量超过3万;治疗乳腺增生的“疏乳消块丸”,在甘肃省肿瘤医院和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

    院内制剂虽好用却很难买。对李女士来说,北京广安门医院的“归翘栓”就像一根救命稻草,“但是常常断货,每次不得不多买些回去以备不时之需。”“肤乐霜”是专治儿童湿疹的药,只有首都儿科研究所有售。河北承德的林阿姨抱怨:“如果在承德也能买到,就不用为了一盒药来回跑了。”正因如此,不少商家打起了院内制剂代购的主意。“肤乐霜”医院售价为45元,有商家以110元的价格在淘宝上销售,即便价格翻了一倍不止,月销售量仍高达400多盒。

    院间流通境遇尴尬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首席专家王世彪介绍,2010年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专家,遴选出部分制剂在全省各医疗机构之间调拨使用。2012年,甘肃省中医院率先组建医疗集团,集团里的院内制剂可相互推广使用。王世彪指出,这种院间流通既便于百姓购药,又促进院内制剂发展。
, 百拇医药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制剂室主任吕嘉卫看来,尽管部分院内制剂获得了省内“通行证”,以下因素仍会限制院内制剂的流通。一是不断萎缩的生产规模。院内制剂的申报注册和配制生产门槛不断提高,目前其注册管理基本参照上市药品的标准。程序多、要求高、费用贵,导致医院研发、生产积极性越来越小,不少医院已取消院内制剂室,有的甚至停用院内制剂。吕嘉卫说:“在院内制剂最辉煌的时代,北京东直门医院有600多种院内制剂,而目前只剩120种。”

    二是繁琐的调拨审批程序。院内制剂在各医疗机构间调拨使用,需要生产医院和申请调拨医院的法人签字,然后交给药监部门审批,一个流程走下来时间较长,且每流通一个批次就要申请一次。北京市院内制剂在发生灾情、疫情、突发事件或者临床急需而市场没有供应时才能调拨,标准更严。此外,有些院内制剂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致使患者不愿买、其他医疗机构也不愿调拨。

    市场开发步履维艰

    一些疗效显著的院内制剂,通过产业化生产,最终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成药,如“三九胃泰冲剂”“丹参滴丸”等。但这只是少数情况,大量院内制剂仍被禁锢在医院内。
, http://www.100md.com
    “院内制剂产业化困难,主要是因为新药审批成本高。”陈燕芬说,院内制剂走向市场必须获得“国药准字号”,其申报过程与开发新药无异,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做药效学、毒理实验和临床试验,凭医院一己之力难以承担。而中药制剂是中药处方权的一种延伸和固化,绝大多数是复方组成,很难以现代医学理论来说明其药理、疗效、成分等,申报难度更大,耗费资金更多。

    在药品生产企业看来,院内制剂走向市场的利润并不可观。一家药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院内制剂本身就属于小品种药,治疗方向偏窄,难以形成大规模、批量化生产。从安全角度来说,院内制剂更多的是依据临床医生个人经验及部分患者的个人评价,虽然有效,但基础研究薄弱。有的院内制剂方中,可能还包含一些资源濒临枯竭的药材,也增加了开发难度。

    吕嘉卫指出,一些医院不愿将“王牌”院内制剂产业化。一方面,它是“独门秘方”,能给医院带来影响力。另一方面,院内制剂专利转让费用过低,导致院方积极性不高。
, 百拇医药
    让院内制剂走出院门

    1992年,北京协和医院与外资合作成立北京协和精细化学制品有限公司,令“协和硅霜”走向市场。吕嘉卫认为,把市场前景好、有特色的院内制剂,与企业合作开发成新药,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在陈燕芬看来,当前院内制剂走向市场的可能性小,可将甘肃省“通行证”的流通模式在各省份推广。希望国家允许疗效好、质量安全可控的院内制剂,在区域内的医疗机构间调拨使用。

    吕嘉卫给出了两个发展院内制剂的建议。第一,改院内制剂审批制为备案制,由医疗机构自主管理,由同级行政部门备案即可。第二,根据使用量分级管理院内制剂:年使用量小于2000件的院内制剂,放宽注册和审批标准;年使用量大于5000件的院内制剂,可适当提高管理标准。同时,他提醒大家,部分院内制剂的使用有严格的适应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可能起不同的作用,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尽量不要在医院以外的地方购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