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7.10.03
编号:24503
医改最强音,院长有话说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3日 生命时报 2017.10.03
     医改最强音,院长有话说

    编者的话:2017年是新医改的攻坚之年。作为医院的领军人,院长的领导力是医疗体系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医疗改革只有院长先行,改革才会落到实处。为此,《生命时报》社在“敬佑生命——2017荣耀医者”公益评选活动启动后,与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北京宏德医药有限公司共同推出“医改最强音·院长高峰圆桌对话”,并于9月22日在上海举行首场对话。5位主导医改全局的政府机构领导、参与政策制定的学者、医改实施一线的院长首先进行了精彩的主旨演讲。随后,十几位来自北上广的医院领导交流了各自的医改经验,也讨论了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下面,我们就听听来自现场的声音吧。

    绩效改革要出效益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 王虎峰

    医改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是新医改重头戏。
, 百拇医药
    医院的绩效管理有4个层次:一是初试牛刀,收入减支出乘以系数;二是尝试创新,将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都纳入考核;三是登堂入室,基于医院发展改革目标的绩效管理,将绩效作为战略平台工具,整合学科发展,科研创新,科室合作,鼓励流程再造;四是渐入佳境,进行持续化改进和精细化管理。

    公立医院绩效改革的未来方向,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需要医院管理者拥有“驱动型”绩效管理理念,主要通过刺激组织结构和流程变革,为发展和改革服务。其中,有3个“实战秘籍”可以分析:第一,导入绩效的广域战略思维。构建一个“三维地图”,充分考虑内部环境和外部政策走势等变化,促进改革和发展。第二,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医院绩效体系目标、科室绩效目标、个人绩效目标,逐级对应和承接,一级服务一级。第三,绩效管理要重视导入流程。医院首先要确定改革发展战略,然后进行基线测评,才能把握好目标的分寸。最后要进行阶段反馈,及时了解现状,把握方向。▲

    医联体助推医疗资源下沉
, http://www.100md.com
    中日医院副院长 彭明强

    医联体是重大民生改革举措。医联体能让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破解群众看病之“痛”。

    2016年,中日医院成立了区域医联体;8月,成立了国内首家呼吸专科医联体;此后又相继成立了疼痛专科医联体、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医联体。全国已经有700余家医院加入中日医院专科医联体,覆盖29个省市。

    以呼吸医联体为例,中日医院协同国内学术和技术实力较强的医院,共同实施技术辐射和双向转诊,邀请各级基层医院作为成员单位,帮助其解决呼吸专科医疗和学科建设问题,分层级引导、安排专科疾病就医,将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有需要的呼吸疑难危重诊疗上。▲

    强基层,准入是关键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 廖新波
, http://www.100md.com
    医改实施多年,但仍有不足之处。比如,通过建设医联体,让大专家可以下沉到基层开展医疗工作。但现行技术准入把重点放在机构,而不是人和机构结合;基本药物制度不是用来保证有药用,而是作为医院等级使用的规定,导致一些适宜技术难以开展,也迫使病人流向大医院。

    技术应该跟着医生走,医生的价值不能由医院等级来定。人事制度层面,取消行政等级、人事编制、福利社会化;职称制度改革要使医疗与科研分类管理,赋予医生更多积极性和主动性。支付制度改革方面,建议医院服务、医生服务、检查检验服务、药品服务,应实施分账支付;通过支付制度改革,鼓励患者到社区与门诊治疗。▲

    上海医改八项成果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医改医管处处长 吴 宏

    2016年5月,上海市成为第二批省级综合医改试点。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 百拇医药
    1.公立医院改革。转变管理方式,从管过程到管结果,从管运行到管绩效,从没有标准到有标准。

    2.医药分开改革。改革药品采购供应机制,探索带量采购、集团采购、高价药谈判采购以及实施两票制。

    3.深化社区卫生改革。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居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的平台、全科医师执业平台、社会资源整合平台、医养结合支持平台。

    4.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以家庭医生为基础,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为主体,以自愿为原则,引导居民与“1+1+1”医疗机构组合式签约,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5.医保制度建设。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并轨,统一待遇水平。

    6.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改革。梳理原有价格体系,取消最高限价和相关加成,挤压水分。
, http://www.100md.com
    7.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备案制管理,逐步实施以岗位管理为主,放宽多点执业政策,支持医生集团、医生工作室、医生技术入股等探索。

    8.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上海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和人口健康大数据中心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分级诊疗弄清三个问题

    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 梁 鸿

    谈起家庭医生与分级诊疗制度,要弄明白三个“是与不是”。

    第一,不是解决医疗机构的选择行为,而是解决患者的选择行为。病人来医院看病,来之前不知道自己是否患病、得了什么病。医院分级就是为了让患者不要动不动就跑到三甲医院看病。

    第二,不是解决自上而下的行政化推动,而是解决自下而上的市场化机制的探讨。要把老百姓无序的就诊权“赎买”回来,而不是考虑政府怎样通过行政化强制推动。否则,老百姓没有获得感,医务人员没有受益,最终导致形式主义。
, http://www.100md.com
    第三,不是解决上转下、下转上,而是解决全科转专科问题。今天,医疗技术水平和百姓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这两个提高看似同步,实则反向。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是向着高精尖迈进,老百姓的健康需求却向原始化和模糊化的方向发展。▲

    院长圆桌论坛发言精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院长高云:绩效是指挥棒。医院围绕政府的外部考核指标,建立医院内部考核标准。如何测算各个科室工作量是门学问。

    北京电力医院副院长倪冬梅:企业医院改制,困惑不少。国家认为,企业办的医院都应该盈利,但企业同样可以做公益。政府要理顺医院的补偿机制、考核机制、薪酬机制,才能避免一刀切。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沈洁:随着医改推进,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要落地的是社区慢病管理。以糖尿病防治为例,要培训社区医生做好“守门员”,能有效做好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预防管理,并识别需要转诊上级医院的患者。
, http://www.100md.com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朱晓光:从医联体发展和建设上,大家看到了正向的一面——既有利于基层医院、基层群众,也有利于三甲医院发展。但医联体能否“包治百病”,政府如何把握好驱动和引领的度,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上海闵行区吴泾医院院长张敏:做医联体,最大的问题就是管理体制。上海医疗结构体系有几大块,卫计委的、大学的、企业的、学会的,还包括区、县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要解决体制整合问题,患者信任医联体里的“领头人”,自然愿意到所属社区看病。

    上海长航医院副院长田光蕊 :企业办医的最终方向是要有利益诉求,有效益才能生存。

    中国民航总医院院办主任马秀利:医政医管部门要听听基层反映。北京医改增设医事服务费,取消药品加成,但销售药品还得缴税。不建立好补偿机制,就很难说医改让百姓和医生满意。▲(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张杰采写),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