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四季保健 > 秋季
编号:85714
怎么赶走秋天的不适
http://www.100md.com 2019年9月3日 生命时报 2019.09.03
     减辛增酸 切忌过劳 登高远足

    怎么赶走秋天的不适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宁蔚夏

    入秋后,随着气候的变化,人体会产生诸多不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秋燥、秋乏、秋愁三大主症。对此,人们应该采取必要措施积极应对。

    秋燥:细辨温凉分而治之。燥为秋天的主气,其中初秋有夏日之余热,天气晴暖而干燥,燥与温热结合,称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久晴无雨,气候干燥,天气逐渐转凉,燥与寒结合,称为凉燥。燥邪为患有两大特点,一是燥邪干涩,易伤津液;二是燥易伤肺。故燥邪袭人之时,可以出现口唇、鼻咽干燥、干咳、皮肤干裂、大便秘结等表现。

    因此,入秋后,应“减辛增酸”,通过饮食对秋燥进行调治,多进食含水分多的蔬果,防治温燥可选梨、葡萄、猕猴桃、甘蔗、荸荠、番茄、萝卜、百合,防治凉燥可选柿子、石榴、苹果、核桃、银耳、藕、胡萝卜等。同时,少吃辣椒、花椒、胡椒及葱姜等辛辣食物,尤其要忌麻辣火锅之类大辛大热之品,以防助“燥”为虐,化热生火,加重秋燥。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防治秋燥的方子:玄参15克,麦冬12克,生地12克,水煎,日服2次。另外,秋高气爽,是进行户外锻炼的大好时机,呼吸吐纳可增强肺功能及抗病能力,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抵御燥邪的侵袭,还对冬天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秋乏:三招消解。盛夏季节天气炎热,人体大量出汗,血行加快,使得能量大大亏耗。入秋之后,天气渐凉,人体开始自我调整,各种生理功能渐趋平衡。但炎夏造成的消耗一时未能完全补偿,不少人感到浑身疲软无力、精神疲惫、倦怠,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秋乏”。

    缓解“秋乏”,首先,应从生活起居上调整。夏天晚睡早起,秋凉后应改为早睡早起,注意不要熬夜,切忌过劳。同时衣着不可过厚,并适当节制性生活。其次,饮食上可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不要大量食用难以消化的肉食,以免影响脾胃功能。再次,“秋乏”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一种表现,对于体质虚弱、年老多病者,一时“秋乏”不能解除,可适当服用补中益气丸、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等中成药辅助治疗。除此之外,也可根据体质,辨证服用汤剂调养: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用,日服2次可改善秋乏症状。

    秋愁:保持好心情。“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凉以后,阳光照射开始减少,人体内的褪黑激素逐渐增多,情绪跟着消沉低落。特别是退休、离休在家的老人,常会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悲伤等情绪变化。常年在室内工作的人,尤其是体质较弱或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比一般人更易感染“秋愁”。

    因此,秋天尤其要注意精神调养,设法改善不良心境。平时可以多晒晒太阳,也可多参加文体活动,比如登高远足、水中泛舟、琴棋书画、养花垂钓等,丰富的业余生活可以忘掉忧愁。对于心情状态严重不好的人群,也可服用方剂调理:柴胡、白术、白芍、茯苓、当归各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日服二次。▲,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