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11.22
编号:85227
影响后世的女名医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22日 生命时报 2019.11.22
     编者的话:在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历程中,名医辈出,灿若星河。其中,有很多受人爱戴的女名医,她们摒弃“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俗偏见,凭借自己的勤勉和仁心、治病救人的奇效以及医学贡献而载入史册。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张孙彪 □ 李润田

    义妁,巾帼医家第一人

    直到汉代,女医才第一次被载入史册之中,《史记》和《汉书》均提到一名叫义妁(shuò)(约公元前170~前101年)的女医。她因此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

    相传义妁从小就对草药极感兴趣,十几岁便上山采药,捣弄药剂,遇到走村串巷、手摇串铃的铃医,她便在一旁仔细聆听,观察他们如何望闻问切,并虚心求教医理。义妁的养父不幸感染瘟疫病故,这一变故更坚定了其成为一名大夫的决心。后来,她拜长安第一名医郑无空为师,精勤不倦,医术大为精进。
, 百拇医药
    使义妁声名大振的是一次成功的案例。一天,一个久治不愈的病人上门求救,患者肚子胀得如灌满了气的皮球,义妁对病人仔细诊断后,用针扎穴位配合自制的药粉,仅用三天就使病人腹胀消退,不久病愈。

    汉武帝听闻后,派人暗访,证实义妁医术疗效卓著,于是将她征召入宫,封为侍医,专门为宫廷女眷及皇亲国戚看病,深得宫廷贵族信赖。▲

    鲍潜光,擅长灸法治顽疾

    到了晋代,出了一位知名度较高的女医家——鲍潜光(约309~343年),她是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同时也是中医药大家葛洪(公元284~364年)的妻子。她的一生基本都在岭南度过,岭南人民十分爱戴这位医术高明的女医生,称她为“鲍仙姑”“鲍姑”,还在广州越秀山下专门修建鲍姑祠来纪念她。

    据《云笈七笺》记载,鲍姑父亲还是一个兼通医术的道家修炼者,精心研究炼丹之术。葛洪来到南海时,拜鲍靓为师,跟随其学习医学与炼丹之术。鲍靓对葛洪颇为赏识,于是将鲍姑许配给他。这对夫妻平日炼丹行医,足迹遍及岭南山山水水。
, 百拇医药
    岭南地区流传着众多鲍姑为人治病的故事。话说某日,鲍姑在行医采药途中,偶遇一位年轻姑娘在河边偷偷哭泣。鲍姑上前一瞧,见她脸上长满黑褐色的赘瘤,十分吓人。姑娘哭诉自己脸上长瘤,旁人因此嘲弄和鄙视她,婚事一直没有着落,故而顾影自泣。鲍姑得知缘由,即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熏灼。不久,姑娘脸上的疙瘩全部脱落,脸庞平滑光润。恢复美貌的姑娘向鲍姑千恩万谢,欢喜而去。

    传说固然有夸张成分,但也并非完全虚构,诸多典籍记载鲍姑治赘疣最为得心应手,具体医治方法是采摘越秀山脚下产的红脚艾,制成艾绒条,用火点燃,在赘疣上熏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郁教宁所撰的《鲍姑祠记》记载:“(鲍姑)即越冈天产之艾,以炙人身赘瘤,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

    遗憾的是,鲍姑本人没有专门的医学典籍流传于世,不过,她的灸法临床经验,很有可能融入到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书中,其中较为详细且全面地论述了灸法的治疗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 百拇医药
    鲍姑首创隔物灸的方法,如隔蒜灸、隔盐灸、隔椒灸等,极大弥补了前代重针轻灸的不足。著名针灸学者魏稼给予鲍姑高度评价:“鲍姑以擅用灸法而扬名一时……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著名女灸师。显然,葛洪在学术上取得的光辉业绩,与鲍姑的密切合作也是分不开的。”鲍姑与葛洪,堪称中国古代医学界的最佳伴侣。▲

    谈允贤,久病成医写专著

    明朝后,有记载的女医逐渐增多,明代的谈允贤是其中的代表。谈允贤(1461~155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儒医并重的家庭,其家族“以儒鸣于锡”,其曾祖父入赘当地名医黄遇仙的家,学得一身医术。

    谈允贤幼时,其祖父谈复因两个儿子均入仕,家族的医术无人继承,心中颇为遗憾,后来察觉允贤聪慧过人,决定让她放弃女红,学习岐黄医术,由此走上了学医之路。旁人觉得晦涩难懂的医书,谈允贤却读得津津有味,废寝忘食。没用几年的时间,她就把家里所有医书读了个遍。但她唯一觉得不足的,就是没有亲手实践的机会,全是纸上谈兵。
, http://www.100md.com
    15岁时,谈允贤嫁为人妇,身体出现了问题,时常气血不和,不断地看医生,这倒给她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每次医生给她看病前,她“必先自诊视,以验其言”,活脱脱是个久病成医的模板,之后碰到自己子女生病,也开始自己调剂药方。

    她的病患从家人逐渐扩展到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名声也越来越大。远近的女性患者,知道了谈允贤的大名,都不再找男医生看病,纷纷前来就诊,而且总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到了50岁时,谈允贤感叹人生如白驹过隙,考虑要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于是她将祖母传授及自身临证心得经验汇集成书,称为《女医杂言》,于正德六年(1511年)刊刻出版,这是她留给世间唯一的文字材料。全书仅31个妇科病案,四五千字,看似单薄,但历史地位极高。后世医史文献专家们认为,这本书是现存最早的女性医家专著及较早的医案著作,为后人了解古代女医提供了史料,并且为后世理解明代中期妇女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珍贵资料。该书作为一部女医生诊治女性病患的医案选集,揭示了女医行医的特殊长处。女医在治疗妇科疾病时,拥有易被患者信任的优势。正如朱恩《读女医杂言》所述:“其所以苦于医妇人者,非徒内外相隔,亦由性气不同之故也。惟妇人医妇人,则以己之性气,度人之性气,犹兵家所谓以夷攻夷,而无不克者矣。”女医能更好地体察女性患者的感受和疾苦,所以在治病效果上,就显示出了优势。▲
, 百拇医药
    曾懿,中西结合祛温病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断涌现杰出女医,继谈允贤之后最具知名度的,当属清末名医曾懿(1852~1927年)。她自幼研习古文诗词书画,15岁时便精通诗、书、画,当时人就称赞她有“三绝”。不过她的人生也恰恰在此时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这年开始,她经常生病,其间身体经历四次温证,由于被庸医误用伤寒古方治疗而数度病危。这段久病不愈的经历成为她后来潜心学医的主要动机,促使她博览家中医学典籍,让这位原本传统的闺秀才女将很大一部分精力转向了医学。

    曾懿作为一个自学成才的医生,在医学理论上抱着开放态度,主张从医的人不可一概拘泥于古方古法,应当“潜心体察,掇其精英,摘其所偏,自能豁然贯通,变化无穷”,她对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大家极其推崇,尤其佩服吴氏的《温病条辨》,追忆自己“身经四次温证,得以转危为安,皆得力于斯书居多。”

    她的开放包容态度还体现在对待西医的态度上,主张广收博采。譬如她提出伤寒温病是“劳心之人,处以深幽之屋,空气不得流通,最易于患此”,提倡“节劳以保脑力,时吸新鲜空气,以保肺气,兼能运动,使血络流通,自能百病不生”,所谓呼吸新鲜空气、保持运动等都是西医传来的观念。

    做为一名女医,她尤其关怀女性病患,劝诫她们不要当“宅女”,应该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舒缓筋骨,可消解郁闷,正如她说的:“昔者女人,幽囚深闺之中,不能散闷于外,非但中怀郁结不舒,即空气不流通,多病之由,职是故也。”54岁时,曾懿著成《医学篇》八卷,于1907年问世。后人评价为“历代医家不乏其人,然少见女辈为医有著述者,伯渊(曾懿的字)发吴鞠通之说,著《医学篇》传世,实及吾国近代医界之一女杰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