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11.22
编号:85295
图书馆不是照相馆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22日 生命时报 2019.11.22
     这些年,不少图书馆因设计独特成为网红,人流量堪比景点,但入内者却没几个是为了读书而去。而从全球来看,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不增反降,比如2005 年纽约市的学校里共有 1500 座图书馆,现在只剩下700座。似乎,有了手机、网络这些资讯平台后,图书馆正在成为一种摆设,徒留象征意义。

    公共图书馆不该被如此对待,特别是当我们还处在一个图书馆匮乏的社会环境中。文化部印发的规划提出,到2020年,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1册,有效读者人数增长到8000万人。若能达到此目标,也只相当于不足6%的人口会使用公共图书馆。今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说:“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可显然,公共图书馆存在的意义被人们漠视了。

    据考证,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其建造者亚述王巴尼拔记载于泥板上的一段自述写道:“我,亚述巴尼拔,受到纳布智慧神的启发,觉得有博览群书的必要……读书不但可以扩充知识和技艺,还可养成一种高贵的气度。”近3000年过去,读书的益处未改,时代的变迁却使得人们对纸质书不再感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成为景点的观赏型图书馆,人们驻足只是为了拍一张美丽的照片。

    在天津,有一座名气颇大的图书馆。它凭借极具设计感的“书山”,被人们誉为最美图书馆。然而,只有走入其中的人才会发现,所谓高耸到顶的“书山”,绝大部分是假书,由穿孔铝板上色印刷而成。大厅里,或坐或站都是拍照的人;位于“书山”背后的阅览室,却几乎无人知晓。

    凭借美观的设计,图书馆固然可以吸引到更多人的关注,但若只注重可观赏性,而将功能性、实用性置之脑后,便是一种本末倒置。世界上有不少著名图书馆,如爱尔兰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图书馆、美国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等,不仅建筑设计自成一格,藏书也绝对配得上其盛名。毕竟,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建筑文化名片,更是一个为市民提供社会服务的公共空间。

    现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其实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2017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公布,专门的法律有助于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建设;2018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倡导全民阅读”,国家政策对全民阅读的推进,也将给公共图书馆更多的发展红利;甚至看似抢占了图书馆“生意”的新技术环境,也可能为公共图书馆带来新机遇。别让公共图书馆成为城市里的摆设,是对“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初心的坚守。▲, 百拇医药(张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