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12.03
编号:85076
人民健康需要法治保障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3日 生命时报 2019.12.03
     我曾看过一则关于印度医生的报道。据印度医学协会调查,75%的印度医生遭受过身体或语言暴力。这个数据令人触目惊心。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也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医生在职业生涯中遭受身体或语言暴力的比例为59.79%,虽然我国的情况比印度好一些,但并不值得开心。因为对于医疗暴力,我们一直是“零容忍”,2018年国务院发布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也明确了这一点。好在近些年,伴随着公安机关扫黑除恶力度加大,医院的诊疗秩序有了明显改善。但在伤医事件中,我们医护人员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苏格拉底有一句格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孔子也有类似观点,“君子求诸于己,小人求诸于人。”我认为,医务人员在抱怨工作环境和待遇不佳时,也应反思是否找到了合适的对标?我总宽慰我认识的医务人员,要多和过去比,多和处于同样经济水平的国家比,不要和超级大国比较。我国医生的收入虽然跟超级大国比不了,但也在不断进步。比如最近,广东省落实“两个允许”,大幅提升了全科医生的待遇,对此,国家卫健委也做出了明确表彰。人们常说,幸福感是比较出来的,所以中国的医务人员一定要找到合理的对标,看到积极方面才能找到幸福。
, 百拇医药
    此外,我认为大家还应该反思,医生的医疗行为是权力,还是权利?搞法治的人常讲,政府和公众之间,政府是权力,公众是权利,那么医疗行为中,医生和病人之间,医疗行为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一句英国的格言,“知识就是力量”,实际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知识就是权力”。当你拥有一些专业知识时,你就拥有了一种专家型权力,但这种权力不能滥用。2400年前,苏格拉底告诉我们,医生应把病人当成授业恩师。医学界常说没有两个病人的情况是一模一样的,每次治病的过程都是在探索学习,所以医生应该怀着感恩病人的心态。这句话后来变成了4个字,就是“病人至上”,这是医患关系和谐的关键。医生必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如同面对老师和父母一样,而不是把自己的利益凌驾在病人利益之上。

    试想,当一个病人在生命岌岌可危之际,却同意医生用刀子切开自己的身体,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信任。然而,没有尊重是不可能产生信任的。去年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党委书记和我说,年轻医生出诊时,看到病人应该站起来,这是以前中国医生出门诊时的态度,因为患者是医生的老师。有学生问过我,如果手术前心脏不舒服,眼前这台手术做还是不做?我告诉他这要分情况。如果是一个急诊病人,那么医生必须冲进手术室,因为病人至上。但如果是一个择期手术的病人,就必须取消今天的手术,并且要向病人解释,不是因为医生不舒服,而是因为无法保证这台手术能够和昨天一样高水平地完成,这样做同样是因为“病人至上”。所以,当秉承“病人至上”的原则时,医患关系就会和谐,医生也会身体健康。

    梵高有一副著名画作,名叫《阿尔医院的病房》,画中描绘的是200年前欧洲的病房,里面每张病床都被帘子隔开,每位患者都拥有自己的隐私与空间。而如今,我国不少医院的普通病房里,病床与病床之间仍然没有遮挡,即使有隔帘,也很少拉上。或许一些医护人员会觉得拉帘子麻烦,可是这样做病人会感觉舒服,如果从病人的最大利益出发,就应该拉上帘子。

    我相信伴随着医疗改革法治化的进程,很多医疗法治的规则会慢慢回归到以病人最大利益为首先考量的坐标上。我们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怎么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我想这比得了病之后再去治疗更重要。▲, 百拇医药(李珍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