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4.07
编号:83199
穿上隔离服就有战士样儿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7日 生命时报 2020.04.07
     本报赴武汉特派记者 董长喜 张 健

    3月31日,黑龙江省第一批、第四批援湖北医疗队的454人,完成了抗疫使命,即将离开武汉返回故乡。他们是黑龙江省最后一批撤离的援鄂队员。队员们在驻地外举办了一场简单却用心的送别仪式,有欢乐的笑声,也有惜别的泪水。黑龙江医疗队与合作战斗了两个月的武汉本地医生互赠礼物,依依惜别。

    在武汉战斗的64天里,黑龙江省第一批援湖北医疗队累计治愈新冠肺炎患者296名,重症与危重症占比超过90%,还有43名孕产妇,生产新生儿26名(包括一对双胞胎),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这批医疗队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二、三、四医院的137人组成,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管理2个普通病区和1个重症病区,共150张病床。在离别的现场,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医疗队队长李晓光。

    在这次驰援武汉中,李晓光是很多“90后”队员最依赖的老大哥,更是团队的“大家长”和“管家婆”。“我为我的队员感到骄傲,我们胜利了!”李晓光说:“这些小孩儿平时在父母跟前顽皮啊、懒床啊、爱玩游戏啊,但当他们穿上隔离服,坚定地走进隔离病房,就是战士的样儿!我特别感动,他们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 http://www.100md.com
    当初,哈医大四院要派出30名医护人员,其中麻醉科只有1个名额,还要求副高职称以上,李晓光毅然“举手”。李晓光今年59岁,还有一年就该退休了。在聊到坚持出征的理由时,他说:“我父亲是一名老红军,一直以来,他用自己的言行教育我们,有危险第一个冲上去是战士的责任。作为医生,面对疫情时,我也应像战士一样冲在前面。我参加过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的救援,也有过援助新疆的经历,经验是足够的。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报名救援,但由于前线暂时不需要麻醉医生,没能到达一线,这成了我的遗憾和心结。”

    这次援鄂,李晓光没和家里人商量就报名了。“这可能是我职业生涯里最后一次机会了。趁着还没退休,我要多为国家、为人民出一把力。”从请战到组队,再到驰援武汉,他和队友们只用了一天时间。家人知道消息时,李晓光已经在去机场的路上。“现在就是‘战时’,打仗说走就得走,没有怨言。”

    “我是麻醉科医生,对气管插管也非常熟悉。抗疫一线最缺的就是能插管的医生,所以我来的时候把插管装备都准备好了。” 李晓光说,到了武汉后才发现,医院有一个专门插管的小分队,需要穿级别更高的防护服,戴正压头套,呼吸都通过风扇,不需要我准备的物资。“后来,我被分配到重症病房,负责查房、管理病人、开医嘱、值班等工作。”
, http://www.100md.com
    “主刀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我们麻醉医生的责任很大。”谈起本专业时,李晓光滔滔不绝。从事麻醉工作32年的他,原本是名外科医生。“在一台手术中,麻醉医生就像一场战役的指挥官,控制着病人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醒,保证病人安静、无痛、放松地接受手术。头脑要时刻紧绷着,犹如箭在弦上,丝毫都不能松懈,听到呼叫就得立刻冲过去。”

    麻醉是现代手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麻醉医生却永远站在幕后——给患者签字的是主刀大夫,天天查房的是主治大夫,绝大多数患者都不曾知道谁为他们麻醉。“我常常听到患者夸赞主刀大夫 ‘手术做得真好,一点都不疼’,作为麻醉医生的我只能在一旁面露尴尬。”李晓光说:“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既然选择从事这个职业,就得有这份心,做这份奉献。”

    “这一次来,虽然没能把本专业的优势发挥出来,但作为医生队伍的一员,能为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出一把力,也算不辱医者使命。”李晓光说。▲,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