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6.02
编号:90002
与病共存也有幸福晚年
http://www.100md.com 2020年6月2日 生命时报 2020.06.02
     开栏的话:有人说,现代医学的一大成就是,让人类寿命延长了大约50岁,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与此同时,人们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害怕衰老,担心岁数大了病就找上门来。诚然,衰老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皱纹、行动能力下降、免疫减弱、一些慢性病,这是自然现象,但现代医学的进步同样可以帮助我们与之对抗。从本期起,本报开设“谈医论老”栏目,邀请权威专家教您如何“老”而不“衰”,活得更久也更精彩。

    与病共存也有幸福晚年

    受访专家: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教授 于普林

    本报记者 江 越

    据《联合国人口展望(2017)》预测,我国将在2022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进入超老龄化社会。如何从容地老去、享受人生夕阳红,成了所有老人及其家庭的期望。本期,《生命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教授于普林,听听他的专业见解。
, http://www.100md.com
    多病共存影响晚年质量

    《生命时报》:国家卫生健康委曾指出,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68.7岁。也就是说,老人有8年多都是带病生存的。据您了解,我国老人整体健康状况如何?

    于普林:中国慢病和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8.3%,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9.4%。目前,我国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人比例为75%,平均每位老人患有6种疾病,个别老人甚至达25种,这些疾病进而导致4000万老人失能或部分失能。65岁以上老人位列前三位的死因是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三者占老年人群死亡的70%以上。

    《生命时报》:患有多种慢性病,会对老人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

    于普林:部分老人因患多种慢性病,常年辗转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和三级医院的多个科室,有的病还需同时看中医和西医,每次看病都开很多药,生活质量因此降低。一些老人甚至需要长期待在疗养院或医院中。目前,多数家庭都是一对年轻夫妇照顾4位甚至更多老人,疾病不但严重降低老人幸福指数,也给子女和医疗机构带来沉重负担。
, 百拇医药
    除了面对衰老和疾病,老人还要应对退休、人际关系重组、丧偶、养老、与子女关系等问题。生活环境、家庭状况、经济因素等方面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老人的健康状况。因此,开拓并走好中国特色健康老龄化路径,建立老年友好型社会势在必行。

    防治老年病有不少难点

    《生命时报》:以您专业的角度来看,防治老年病方面存在哪些难点?

    于普林:首先,老年病本身难治愈。老人由于生理、病理特点,患病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比较特殊,比如发病缓慢容易误诊、临床表现不太明显、多种药物治疗副作用多等。

    其次,针对老年病的国民健康素养培养不足。我们对“健康老人”的定义不应局限于没有任何疾病,这是不现实的,而应强调功能性,即增龄性改变没有影响器官功能发挥,或通过治疗可以保证生活质量。由于我国在老年疾病预防和科普教育上有所欠缺,人们普遍对疾病和衰老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和家人往往情绪低落,甚至放任自流。因此,加强健康教育,让人们了解如何预防疾病、识别症状、及时救治、做好康复等非常重要。
, http://www.100md.com
    第三,老年专科建立不足。目前,我国在老年医学学科建设方面相对薄弱,很多三甲医院还未设立老年科,老年专科医院也较少。以单个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单病种诊疗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老年患者多病共存的医疗需求。

    第四,长期照护能力不足。当前,大量老人需要长期病后康复和照护,而家庭却朝着小型化和少子化发展,家庭照护能力不足。相关社会机构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配套不足,于是很多老人病后难以得到较好的康复护理。

    《生命时报》: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就开始了老年医学研究工作,近年来,我国在防治老年病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

    于普林:我国老年医学的起步时间和国际上差不多,而且一开始就受到了国家重视。近几年,为应对老年病难点,采取了很多举措。2015年,国家批准在北京医院设立国家老年医学中心。2016年,6家医院获批成为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9年,国家卫健委等8部门提出,到2022年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以上;80%以上的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
, 百拇医药
    养生没必要过于刻意

    《生命时报》: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4亿,老龄化水平将达30%以上。我们该如何应对 “三人行必有一老”的局面?

    于普林: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努力构建适老社会。单纯建养老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当1/3的人口是老人时,社会运转的各个方面都要充分考虑这一庞大群体的需求,既要从宏观层面贯彻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营造健康养老社会环境,又要从个体层面为老人提供个性化、多层次、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和生活幸福感。以下几方面尤为重要。

    完善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应尽快在全国各大三甲医院设立老年科,并在各大城市建立老年专科医院。诊疗模式上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要关注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避免过度治疗。建议在医学生本科期间就开设老年医学课程,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入老年医学内容。

    资源倾斜,医养结合。老年医学强调的是全面医疗,不管是相对健康的老人,还是需要各种治疗和护理的衰弱、失能老人,均要同时照顾到他们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层面的需求。首先,建议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卫生工作规划和政策。其次,在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切实考虑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建立适应于老人特点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囊括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再次,还要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 http://www.100md.com
    《生命时报》:除了宏观层面的呼吁,针对老年人个人维护健康,您有哪些建议?

    于普林:最重要的是心态,老人应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生死观,要用放松平和的心态看待衰老、疾病,并合理治疗,达到与疾病和平相处的状态,不要经常为小事提心吊胆、紧张恐惧,要学会自我疏导。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要积极回归社会,读老年大学,甚至工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丰富的生活体验充实闲暇时间,提升生命质量。在生活中,均衡膳食、适度运动、良好睡眠等固然重要,但还要注意结合自身情况和习惯进行个性化定制,否则过于刻意的养生往往难以坚持,也未必适合自己。在疾病防治方面,特别提醒老人要了解脑卒中的早期症状,还要格外重视视听功能、口腔保健、骨关节疾病,努力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在用药时,应严格遵守医嘱,切不可轻信秘方、偏方。一些老人外出时最好随身携带健康应急卡,卡上注明姓名、家庭住址、家属联系方式等信息,以及患有哪些疾病、可能需要哪些帮助等,以备不时之需。▲,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