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6.12
编号:89788
2020或成史上最热年
http://www.100md.com 2020年6月12日 生命时报 2020.06.12
     多地气温屡破纪录 极端天气越来越多

    2020或成史上最热年

    受访专家: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巢清尘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何继江

    本报特约记者 金海燕

    近期,我国中东部天气呈现“南雨北热”的状态,南方暴雨接连不断,北方多地温度屡创纪录,河北部分地区气温超过40℃,中央气象台也连续多天发布高温预警。数据显示,截至5月27日,我国平均气温较往年同期偏高1.1℃。除中国外,全球多国受热浪侵袭,有的城市气温接近50℃。近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估计,2020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的几率达75%。英国《卫报》网站也报道,尽管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封锁措施暂时让空气变干净了,但并没有让气候“变凉”,气温纪录不断被打破,异常天气越来越成为常态。
, http://www.100md.com
    今年很多地区的气温创下记录

    “过去几年,无论是其他国家还是我国,都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几年。”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介绍。

    世界气象组织5月发布的“全球季节性气候最新信息”显示:2020年4月与2016年4月并列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4月。多个国际数据称,2020年1月、2月和3月的全球气温也是有记录以来最热或第二热的。就连许多极地国家都不再下雪了。今年1月,北极许多地方都没有雪;南极一个研究基地2月首次出现了20℃以上的气温;格陵兰的卡纳克,4月26日的气温为6℃,创下该月份的纪录……

    巢清尘表示,全球变暖的大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但2020年是否会是“最热年”,目前下结论还尚早。她指出,1961年以来,我国夏季(5~9月)平均高温日数表现出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8天,1993年以来增加幅度变大,平均每10年增加2.7天,高温热浪事件频发。
, 百拇医药
    异常天气增多带来灾害

    “在此背景下,各种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呈加剧态势。”巢清尘提醒:“预计高温热浪、暴雨洪涝以及干旱将呈常态发生,并由此导致森林火灾、泥石流等灾害。”

    欧盟哥白尼大气检测机构担心2019年出现在北极的“僵尸火灾”卷土重来。这些火灾在地下闷烧,能持续整个冬天,当天气回暖、冰雪融化,火情就会出现在地表意想不到的地方。

    5月20日登陆印度并席卷孟加拉湾的超级飓风“安芬”卷走了大量水分,给印度中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留下干燥的热风,形成热浪,有的地区温度接近50℃。据BBC报道,当地有数百万人无法用上自来水和空调,许多人不得不在公园树下和台阶井(用于收集雨水的印度古建筑)附近乘凉。

    世界气象组织担心今年美国的飓风会比以往更糟糕。今年的热带气旋从6月1日开始活动,美国有些居民已经在购买发电机,以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断电。
, http://www.100md.com
    我国河北省气象台6月2日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这是今年来首个高温橙色预警。河北省中南部将迎来中到重度干热风,对目前正处于灌浆成熟期的小麦有不利影响。安徽省气象台也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部分地区气温将刷新高。

    出门少了,气温为何没降下来

    有人疑惑,新冠病毒疫情让碳排放减少了,为何气温还是越来越高?巢清尘解释,大量证据表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但“长寿命温室气体的累积排放量,决定了气候系统在百年甚至千年对温室气体变化的响应。”所以,即使全球排放回到零或稳定在某个值,温度的上升也要继续若干年,不可能马上下降。海洋的热惯性不仅使气候变暖推迟,也会使任何变冷推迟几十年到数百年。

    “尽管疫情导致经济活动减少,但并不会使目前的变暖趋势减缓。等经济恢复后,‘报复性’排放还可能加剧未来的气候变暖,除非有很强且持续的减排措施。”
, 百拇医药
    英国牛津大学气候学家卡斯滕·豪施泰因也表示了相同观点:“气候危机有增无减。今年的碳排放量将减少,但我们丝毫没有看到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有放缓的趋势。但我们现在有特殊的机会来重新考虑手中的选择,利用新冠病毒危机作为‘催化剂’,采取更可持续的交通和能源生产手段。”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认为,对国家来说,应该减少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他介绍,芬兰计划在2029年弃煤,2035年实现碳中性;冰岛计划2040年前达到碳中性;丹麦计划在2030年前减排70%,2050年实现碳中性和100%利用可再生能源;挪威计划在2030实现碳中性。对个人来说,平时少开汽车,多选择绿色出行,也是为减排做贡献。▲,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