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6.12
编号:89802
堵负转负延负,不是真减负
http://www.100md.com 2020年6月12日 生命时报 2020.06.12
     堵负转负延负,不是真减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长 邓希泉

    中小学生课业减负问题总是政府重点、教育痛点、社会热点和新闻焦点。在今年人民网“两会”调查结果中,“中小学生课业减负”毫不意外地成为教育改革举措方面投票最高的选项。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108名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的提案》。而在此之前,国家和各地政府都曾陆续出台过一系列教育减负的政策措施,执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越减越重”的恶性循环。这种“政策停留纸面”的困局该如何破解?

    第一,现在所谓的“课业减负”某种程度上是“堵负”,即对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来源,采取一刀切的封堵措施,比如,针对所有学生降低学业难度、减少学业任务、缩短在校时间、限定作业时间等。这就像砌起一道政策高墙,试图堵住强加给中小学生的超纲、超额、超限、超难的学业知识。然而,这道高墙并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闭环,堵了学校一侧,还会有其他渠道补上。“堵负”政策也没有采取分类、分层、分策的疏导措施,不符合不同学生、家长对学业负担容忍度和耐受力不同的事实。于是,部分学生和家长转而从社会、市场寻求额外补充,并由此引发学业竞争,导致中小学生从社会和市场来源的学业负担不断加重。

    第二,“减负”措施变成“转负”措施,即将学业负担在主体、空间和时间上进行转移。从减负主体看,表面上是中小学生,但很多课业的辅导、批改、服务、督促等辅助工作,都直接或间接转嫁到家长身上。从空间上看,中小学生在校的学业负担确实有所减轻,但课外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等不但没减少,反有日益加剧之势。从时间上看,中小学生在校时间缩短了,拥有的闲暇和自由支配时间延长了,但由于他们很难安全、自主、有效地利用这些时间从事社会实践、体育锻炼、兴趣活动、人际交往等,相当多的家长就会把孩子交到社会机构提供的各种辅导班。因此,若要真正“减负”,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需要考虑在学校空间范围内,不断拓展教育服务内容、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在延长时间的教育服务中科学地压缩学业负担,合理增加体育锻炼、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第三,“减负”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延负”,即把中小学生的成长压力和竞争压力,通过制度设计不断后延。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不断加重的根源是家长、老师对孩子未来发展的较高期待,以及如何在未来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的焦虑。在一些家长和老师看来,当前中小学生减负,实际是以未来发展的不明确性为代价的。这些为中小学生学业减负的号召,无法有效降低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的焦虑,他们就会倾向于继续“增负”,以获得未来的竞争优势。因此,减负的政策措施需要不断改善优化,切实打消家长、老师和青少年对未来发展的焦虑,并从教育理论和青少年发展理论方面,更好地解答青少年在哪些阶段应该科学减负、哪些阶段应该科学增负、减负与增负应如何衔接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