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7.21
编号:89055
德国添加剂博物馆游客很多
http://www.100md.com 2020年7月21日 生命时报 2020.07.21
     德国添加剂博物馆游客很多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德国有6200多个博物馆,以健康、食品或医学为主题的占了近一半,其中一个博物馆每年都吸引全球不少游客慕名造访,它就是食品添加剂博物馆。

    该博物馆位于汉堡港果蔬和鲜花批发市场的一个仓库内,博物馆入口处挂有标语:“添加剂属于博物馆,不属于食品。”博物馆负责人尼梅耶尔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食品添加剂博物馆是汉堡食品基金会2008年建立的,旨在让民众认识食品添加剂无处不在,通过展览改变人们对添加剂的依赖。”

    进入博物馆,记者看到里面就像一个超市,柜子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装有食品添加剂的各种瓶子。瓶子上写着添加剂的名称和代号、用于哪些食品以及利弊。博物馆里有一张图表说明,食品企业为什么热衷使用食品添加剂。比如,1909年,日本人发明了“味之素”(味精),很快风靡亚洲,二战后被全球广泛使用。因为餐厅如果每天用肉骨头熬制高汤,要花费35欧元(1欧元约合人民币7.9元),若使用味精调制“高汤”,只需0.08欧元。

    “随着化学工业迅速发展,食品添加剂逐渐增加。如今,欧洲有300多种官方认可的食品添加剂。”尼梅耶尔表示,“所有添加剂均已通过欧洲食品管理局的测试,并写入欧盟内部法律,在食品包装上标注,但许多消费者并不清楚这些食品添加剂的成分及对健康有无危害。

    在博物馆里可以看到,欧盟对不同食品添加剂进行了分类:从E100到E999不等。揭露食品添加剂的危害也是博物馆的重头戏,一些食品添加剂甚至被博物馆称为“毒药”。比如,E123(苋菜红)被用于给食物着上深红色,因为有致癌风险而被禁用;儿童食品添加混合色素,可以让食品变得五颜六色,但其使用与儿童多动症有关,因此欧盟要求在此类食品包装上注明“可能对儿童活跃度与注意力有不良影响”。

    博物馆里最吸引记者的是“食品超市”购物环节。游客把水果、蔬菜、盐、糖果、素食香肠、柠檬水等物品的模型放入购物篮中,然后用食品添加剂收银机扫描上面的条形码结账,就会收到一张添加剂收据。记者看到,收据上标出了每种食品所含的添加剂种类以及总量,还分析此次购物是否对健康有害。博物馆的这一购物环节受到不少游客的赞赏,汉堡大学生莱娜对记者说:“如果超市也有这项服务,就能让消费者做到心中有数,吃得更健康明白。”

    德国电视一台评论说,尽管食品添加剂博物馆属于小型私立博物馆,但它在德国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食品安全教育的基地。▲, 百拇医药(青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