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8.07
编号:88710
微塑料侵入我们的生活
http://www.100md.com 2020年8月7日 生命时报 2020.08.07
     果蔬、动物、人体内都已发现;牙膏、洗涤剂、化妆品是隐形来源

    微塑料侵入我们的生活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水环境工程中心副主任 吴辰熙

    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总工程师 季君晖

    民间环保机构摆脱塑缚总干事 郑 雪

    本报特约记者 班 亚

    □本报记者 王 帅

    塑料作为近代工业的产物,一经发明便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盛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可它正如一把双刃剑,便利之下也后患无穷,其不可降解性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更可能危及人类健康。尤其近些年,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体中,均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其潜在危害不容小觑。
, http://www.100md.com
    塑料微粒无处不在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化学生态学科组组长、水环境工程中心副主任吴辰熙接受采访时表示,相关研究最早集中在海洋,但近年来,内陆环境包括河流、湖泊,甚至土壤中也陆续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我国许多重要的河流、湖泊,如长江及其库区支流、青海湖、藏北高原湖泊、珠江、海河、太湖、洞庭湖等,都检测出了较高浓度的微塑料。

    不仅如此,近年来,一些远离人类活动的地方也发现了微塑料,比如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美国西部的国家公园保护区,甚至北极。海洋河流中,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鲸鱼,各种生物体内都有微塑料的踪迹。即使是地球最深处,也没逃过“塑料灾难”。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一项研究发现,远离人类生活圈的海底鲨鱼,有近2/3的内脏中发现了微塑料和人造纤维。

    果蔬等农作物中也存在微塑料。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当地农产品,如胡萝卜、生菜、西兰花、土豆、苹果和梨等,都含有微塑料。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与南京土壤研究所和荷兰莱顿大学的联合研究发现,莴苣和小麦作物根部的裂缝可以吸收土壤和水中的微塑料,然后传播到可食用部分。这意味着,通过食物链传递,微塑料可能存在于我们的所有饮食中,包括谷物、蔬果、贝类、牛羊肉、奶制品,最终到达人类的身体。这在另一项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人均每周摄入约2000颗塑料微粒,总重量约为5克,相当于一张信用卡所用的塑料。早在2018年,欧洲联合肠胃病学周会议上就有数据显示,人类粪便中可检测并鉴定出至少9种不同种类的塑料,平均每10克就含有20颗塑料微粒。
, 百拇医药
    日用品或是最大来源

    吴辰熙表示,微塑料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由于工业需要,直接生产出微小尺寸的塑料颗粒,如具有磨砂功能的化妆品、牙膏、洗涤剂、某些抛光剂中,都含有一定量的塑料颗粒。2016年广州地区一次市场调查发现,市面上含有去角质功能的洁面、沐浴产品中,68%含有塑料微粒。另一类是塑料垃圾进入环境后,由于风与水的机械磨损和光、热、微生物等化学和生物的降解作用,使尺寸较大的塑料碎裂成尺寸较小的碎屑。它们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更为严重,是水体中主要的微塑料来源。

    “洗衣机也是已知范围内微塑料的一个最大来源”,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总工程师季君晖说,洗衣服时多少都会掉下一些塑料纤维,随着下水道排出,最终跟随排污系统进入海洋。

    环保组织摆脱塑缚总干事郑雪表示,餐盒、瓶装水瓶等的成分,如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也是我们俗称的塑料微粒。但日用品中的微塑料会随生活污水排出,目前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又无法完全过滤塑料微粒,导致它们排进河流和海洋。最近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示了大量微塑料的另一个来源:汽车轮胎和刹车片是塑料制成的,在行驶过程中会因为摩擦而被腐蚀,最终分解成塑料微粒,破坏生态环境。
, http://www.100md.com
    无奈的是,我们的生活又离不开这些塑料成分。季君晖说,如果洗涤剂中去除塑料微粒,洗涤强度就会大打折扣;牙膏也是同样的原理。因此,微塑料是世界性的难题。

    看不见的“危险”

    微塑料已经侵入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食物、日用品,饮用水也未能幸免。由非盈利新闻机构 Orb Media 牵头的检测发现,在五大洲 14 个国家的 159 个水龙头里取出的自来水样本中,83%可在显微镜下发现塑料纤维。季君晖补充,经过反复过滤的瓶装饮用水中也含有微塑料,只是比自来水中的数量要低。同时,从生活污水处理厂中被过滤出来的微塑料和生活垃圾中的塑料,经填埋处理后,最终将在土壤中难以降解,造成土地污染。

    目前,超过690种生物被发现摄入了微塑料。吴辰熙表示,这些摄入的微塑料会对生物的消化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某些生物的繁殖率和体内的酶活性,环境中的微塑料还能影响生物群落组成和氮循环。更重要的是,微塑料能吸附其他污染物,例如能致癌的多氯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等污染物,被生物摄入后再释放到它们体内,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 百拇医药
    微塑料的危害还不止于此。有研究表明,吸入或摄入微塑料可能改变人体肺部和胃肠道内的微生物结构,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连锁反应。 微塑料原则上可以通过人类的胃肠系统转移到淋巴循环系统,通过胎盘被未出生的婴儿吸收,并且可以通过肺部被人体吸收,最终造成免疫系统的反应,影响身体细胞健康。但在目前,微塑料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不确定因素和知识断层令我们难以就其危害给出定论。但郑雪认为,在找到绝对答案之前,我们应采取预警性原则,防患未然。

    防治污染从减塑开始

    防治塑料污染是大势所趋,但其使用已深入日常生活,塑料垃圾的绝对量还在上涨。美国《科学》周刊发布的研究显示,即使采取限塑措施,今后20年里,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量也将增加近两倍。也就是说,20年后,全球每米海岸线将有50公斤塑料垃圾。

    作为个人,减少塑料垃圾,应从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开始。吴辰熙说,快递包装、外卖包装等塑料制品很难回收利用,它们能轻易进入环境中,变成微塑料而造成污染。我国今年底将禁用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可降解的塑料袋、餐具,这是应对塑料污染管理措施的进一步升级。其次,购买个人护理品时注意查看成分表,尽量不选择带塑料磨砂成分的;购买衣物时选择羊毛或棉质等天然材质的。而作为企业,应贯彻绿色发展战略,提升节能环保技术,积极研发和生产出环保替代品。

    郑雪还建议,各地应积极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使垃圾分类与塑料回收再利用相辅相成,同时加大公众宣传,提高公众对微塑料的关注度与认识水平,了解其对环境健康的危害。▲, http://www.100md.com(班 亚 王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