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9.08
编号:88026
人生意义,谁都在找
http://www.100md.com 2020年9月8日 生命时报 2020.09.08
     求解本能 应对挫折 提升自我

    人生意义,谁都在找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郭 瑞

    意义感,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那种找不到人生意义、看不到人生方向的“空心”状态让大部分人都难以忍受。意义感强烈的人,身心状态都更好,更常体验到快乐、幸福、自信,有更多的生活满意度、复原力、应对困难的技巧等;而缺乏意义则和一系列消极指标相关,如抑郁、焦虑、成瘾、物质主义、无聊等。

    学界普遍认为,生命意义包括三个成分:对自己生命或生活的理解,发现和确立生活目标,认为自己对这个世界很重要。当有了这些认知、情绪以后,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生命有意义”。人们穷其一生都在找意义,但为什么要找?

    “求解”本能。著名脑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加扎尼加在著作《人类的荣耀》提到,与其他动物“傻乎乎”“不明就里”过一生相比,人类有对所有事情做出解释的倾向。我们无法不求甚解地过一生,于是会通过故事、科学等来解释世界,包括了解自己的生命是什么,为自己的一生做解释。人类独有的发达的大脑新皮层,可能是我们爱找寻意义的物质基础。
, 百拇医药
    生活受打击。“缺失恢复论”认为,每个人生来就自带一套“整体意义”,所以并不会无时无刻找意义,只有当意义感缺失时才会追问。一旦恢复,就没有寻求意义的动力了。什么时候会缺乏意义感?受挫折的时候。因此,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生活受到了打击如失业、离婚等,经历了创伤事件如丧亲、重病等,他们本来的生命意义感就被打破,陷入迷茫,不知道为什么而活,就会迫切地寻找新意义来重塑自我,直到再次找到“生命值得活”的答案。

    成为更好的自己。与缺失恢复论不同的是,“生命肯定论”认为,人不是只有在受挫的时候才会找意义,那些拥有更多积极特性、想成为更好自己的人,也有很高的寻求意义的动机。研究发现,好奇心强、更包容、有责任心、为人和善者有更强的意义寻求倾向。此外,“敬畏感”能显著驱动人们追求意义。当我们与权威的人物交流、看到壮美的山川、阅读到有智慧的著作时,会感觉到世间的“浩大”,思想得到升华,因此想要追求更高级的意义,成为优秀者。

    寻找意义几乎贯穿人的一生,但很多人此时还没有答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曾探讨过一些方法,建议从“关系”中去找,迷茫的人不妨一试。
, 百拇医药
    1.与“他人”的关系——助人。服务他人、参与慈善、做志愿者等这些活动能给人提供生命意义。利他,其实就是爱人,心里如果念着别人如亲人、爱人、团队甚至民族同胞,为他们着想,即使一个人孑然一身,也会感受到希望和无上的喜悦。人如果永远只想着自己,不愿意付出一点,就会在麻木和冷眼旁观中失去自我意义。

    2.与“世界”的关系——创作。花点时间和精力,去“动手”做一些事,而不是沉溺在“空想”的漩涡中。试着创造出一些全新的东西,给这个世界增添一些新意,可以有效地消解无意义感。贝多芬就曾公开表示,是他的艺术生活使他不至于绝望。创造不限于艺术,以创作的方式写作、烹饪、制作小物件、从事园艺等,都能给生命增添价值。

    3.与“自我”的关系——自我实现。这是指,人应该尽量实现自己的潜能。例如一个人如果比较聪明,自我实现就是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发挥聪明才智。自我实现并不一定指做大事,但它确实意味着经历一个艰苦、勤奋的过程,最终发挥潜能。多观察、分析自己喜欢什么、什么做得好,能给你的人生提供方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