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9.22
编号:87790
掌握十条少吃油
http://www.100md.com 2020年9月22日 生命时报 2020.09.22
     国家卫健委发布核心宣传信息

    掌握十条少吃油

    中国注册营养师 李园园

    对中国人来说,食用油在厨房中的地位不可撼动,几乎每次烹调都离不开它。但过“油”不及,摄入过量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在9月1日第14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宣传月活动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十条减油宣传核心信息。本期,就为大家逐一解读,教你健康吃油。

    1.油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有助食物中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但摄入过多会影响健康。

    解读:烹调不放油会给菜色减分,摄入过量又容易导致肥胖,引发高血压、高血脂、肠胃不适等健康问题。大家不能因噎废食,滴油不沾,把握好食用量最关键。

    2.植物油和动物油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增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 百拇医药
    解读:很多中国家庭都是“吃油大户”,在三大产能营养素中,脂肪能量系数最高,“致肥”能力最强,无论是动物油还是植物油,摄入过量都容易诱发肥胖,而肥胖就像一粒种子,会让其他慢性病跟着开花结果。

    3.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不超过25克。

    解读:脂肪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不仅能为机体提供能量,还有助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脂溶性营养素的吸收。我们每天摄入的脂肪一部分来自各种食物,另一部分来自烹调用油。中国人目前脂肪总体摄入偏多,因此鼓励大家少用烹调油是有益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人在保证膳食结构均衡合理的基础上,每天烹调用油不应超过25~30克,此次卫健委给出的要求更严格。

    4.烹饪时多用蒸、煮、炖、焖、凉拌等方式,使用不粘锅、烤箱、电饼铛等烹调器,均可减少用油量。

    解读:要保证烹调用油不超标,就需要日常烹调以蒸、煮、炖、焖、凉拌这些健康省油的方式为主,而不要采取煎炸这种高油型的。烹调工具也很重要,像传统的铁锅炒菜难免就得多放油,不然容易糊锅,一些更现代化的烹调工具如不粘锅、烤箱、电饼铛、空气炸锅等,用好了都可以帮助我们省油。
, 百拇医药
    5.家庭使用带刻度的控油壶,定量用油、总量控制。

    解读:在控制用油方面,家庭中选一个带刻度的控油壶很有必要,因为对于健康意识较薄弱的人来说,定量控制非常难坚持,也过于复杂。有了控油壶,可以把每天吃油的量计划好,比如一个两口之家,如果都在家吃饭,每天用油不超过50克即可。如果没有控油壶,使用普通瓷勺也可以。一般,1瓷勺油约为5克,每天不要超过5瓷勺,平均一个菜不超过1~2瓷勺(5~10克)。

    6.高温烹调油、植物奶油、奶精、起酥油等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要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量,每日不超过2克。

    解读:我国对反式脂肪酸的相关摄入水平及风险评估发现,植物油所占比重较大,其次是加工零食。植物油经过精炼,高温烹调后会增加反式脂肪酸的产生,所以要控制植物油用量。而且,生活中要少买加工零食,如果食品配料表中有植物奶油、奶精、起酥油、代可可脂、植物黄油、植脂末、麦淇淋等名字,都可能是反式脂肪酸的代名词,要避免。
, 百拇医药
    7.少吃油炸香脆食品和加工零食,如饼干、糕点、薯条、薯片。

    解读:食物酥香脆的背后离不开油脂的贡献,而且为了增加产品的稳定性,往往用的是高饱和油脂。很多零食看着不起眼,脂肪含量却高得惊人,比如有的薯片近一半是油脂,五六十克就把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克的指标用完了。

    8.购买包装食品时阅读营养成分表,坚持选择少油食品。

    解读:脂肪是营养成分表必须标注的项目,“少油”意味着这个食物的脂肪含量≤3克/100克(固体),或脂肪含量≤1.5克/100毫升(液体)。

    9.减少在外就餐频次,合理点餐,避免浪费。

    解读:为了保证菜品色香味俱全,餐馆和外卖所用的油一般较多,建议尽量少去餐馆少点外卖,多在家做饭。如果实在要吃,应点清淡的菜品,且总量不要太多,吃的时候用水涮一下也可减少油脂摄入。

    10.从小培养清淡不油腻的饮食习惯。

    解读:如果从儿童时期就吃得清淡,会形成一种习惯,一旦吃油腻的食物从生理到心理就会觉得不舒服,这有利于从根儿上把控油脂摄入,受益终身。▲,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