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9.22
编号:87797
漂泊的老人很无奈
http://www.100md.com 2020年9月22日 生命时报 2020.09.22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

    原民政部全国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魏津生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秘书长 杨 萍

    很多老人即使退休了,也没有在家享清福,而是为了子女奔赴陌生的城市照看孙辈,有些老人甚至因此两地分居。他们被称为“老漂族”,他们以年迈的身躯分担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压力,但自己在异地的生活却鲜少有人关心和关注。

    为了儿孙漂在异地

    今年68岁的罗阿姨从云南老家到北京已经4年多,每天除了负责接送外孙女去幼儿园,还要给全家人准备早晚饭。她说:“现在我就是个全职保姆,每天围着女儿女婿和外孙女转。虽然4年了,周围邻居认识的仍很少,有时真觉得闷,但为了孩子,有什么办法呢?”罗阿姨告诉记者,老伴儿去世后,陪伴子女和照看孙辈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和最大慰藉。自己三个女儿生小孩后,她都去照顾,来北京之前,已经在上海和深圳漂了5年。
, http://www.100md.com
    从绍兴来北京照顾孙子的孙伯伯在接受采访时,吐槽了北方大城市的各种不便。“冬天又干又冷,蔬菜也比不上我们老家的好,哪里都不认识,讲普通话也费劲,我总是不想出门。”他说,儿媳很孝顺,但偶尔会因为照顾孙子理念不同闹不愉快。最让他苦闷的是,老伴儿因为要照顾年迈的母亲,一直在绍兴,他们夫妻长期两地分居。

    从鞍山来的王阿姨从女儿怀孕就来到北京。后来,曾经做医生的她有点待不住了。“照顾孩子不是我生活的全部!”于是,王阿姨到一家养老院做了兼职保健医生,每周上班4天,其余3天回女儿家。唯一的困难就是不敢在北京看病,又贵又不好报销,就连常吃的降压药都是托人从老家寄过来。

    这三位的经历是众多异地生活老人的缩影。根据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我国60岁以上流动人口近1800万,其中到异地照看晚辈的比例达43%,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该比例高达54.4%。“老漂族实际数字应该高于2000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说,除了为照料孙辈“老漂”外,还有些是“候鸟式”迁徙的老人抱团养老,也有为了发挥余热再就业的老人。
, 百拇医药
    生活喜忧参半,影响正负都有

    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民政部全国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魏津生说,老漂现象以及年老父母在故乡独居的空巢现象,都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其影响正面和负面都有。

    一方面,三代人共居,是对传统大家庭形式的一种恢复,老人帮忙照料孙辈的同时,也能享受家人团聚、儿孙绕膝的幸福,子女还可以灵活调整工作和家庭事务,为父母提供生活支持和情感慰藉。但另一方面,家庭成员多,代际关系复杂,容易出现各种摩擦。《人口与社会》杂志2019年刊载一项研究显示,导致老年父母情绪低落的多是因为家庭关系。老漂族会因生活习惯和育儿观念与子女不一致,认为得不到理解,感觉被排斥。江苏省对老漂族的心理研究发现,若老人与配偶长期分开或丧偶,心理状态更差,他们更多听从子女安排,家庭地位的改变让他们感到不适。“很多老人牺牲了自由、自主的生活,以育儿换养老也很无奈。”魏津生说,父母接手照顾孙辈,通常会付出所有时间和精力,以证明自己在家庭中的价值。他们中,有些是心甘情愿奉献,有些却是希望以此换得子女给予养老的回报。
, http://www.100md.com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秘书长杨萍表示,很多漂泊的老人其实过得并不开心。不少老人是从农村来到城市或者从小城市来到大城市,虽然物质条件改善了,但与原有社会支持体系脱节,加上固有的地域文化差异,导致他们难以融入新环境,容易感到孤独、自卑和失落。武汉市调查300名50岁以上从外地投奔儿女的老人发现,79.2%的老人感觉孤独,遇到不顺心的事,49.7%的老人选择憋在心里。

    记者采访发现,异地就医也是一大困扰:养老金地区差异大,各省医保起付标准、报销比例和医保目录不一样,很多地方未实现联网。一些老人表示,他们不知道异地结算政策,每年仍往返于两地进行医疗费报销,增加了许多额外就医成本。此外,很多城市为老人提供的公共服务优待政策,老漂族却因户籍问题被隔绝在外。

    让老漂族在异地安心快乐地生活

    专家们表示,老漂族群体正在逐渐庞大,我们应该关注老人们面临的困难和心理不适,共同出力让他们获得安心快乐的晚年生活。具体建议如下:
, 百拇医药
    年轻子女:别只付出物质关怀。杨萍说,父母为孙辈远迁,子女要感恩,不能仅对父母提供物质赡养、生活照料,更要有精神慰藉。父母上了年纪,适应力差,年轻人要做更多改变,特别是在生活细节上:回家后别只顾着孩子,要多帮父母做家务,关心父母生活中有没有困难,不懂不会的就耐心讲解;时常给老人“放假”,节假日多带父母出去走走;鼓励父母与他人交往,比如陪他们去跳广场舞、唱歌、打拳,或者建议老人利用自己的特长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如果在抚养教育方式上有分歧,子女首先要耐心倾听老人的意见,有不同想法时委婉地商量,一起开家庭会议讨论。

    老漂父母:留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老人去了新环境,会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应该树立自信,积极面对,除了平时照看孩子,也要给自己留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老人要保持好奇心,多学习养生、育儿知识;坚持运动,健康饮食,多参加社区活动,结交新朋友,打造新的社交圈。

    政府与社会:多一些保障。魏津生说,异地漂泊老人所需的医疗照顾和社会环境,必须要有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例如,我国已出台随迁老人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接续制度,目前我们还需要在全国统筹规划,进一步完善异地就医专项政策,逐渐减少地区差异,解决老人异地养老的后顾之忧。陆杰华表示,社区要提供惠及所有居住老人的社会保障服务措施,不以户籍、非户籍加以区分。我们还需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养育配套环境,增加托幼教育机构及各类教育辅导机构,确保其安全性和专业性,特别是弥补0~3岁幼儿照料机构的空缺,减轻年轻人育儿负担,为老人“松绑”。▲, http://www.100md.com(李珍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