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10.16
编号:86004
编造病情,可能是病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0月16日 生命时报 2020.10.16
     博得他人关注 甚至投毒自残

    编造病情,可能是病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宋崇升

    2017年,美国一位母亲因涉嫌严重伤害罪被捕,原因是她认为8岁大的儿子患重病,导致孩子接受了13次不必要的大手术。这名男孩自出生以来,在母亲的要求下一共接受过323次诊疗,而事实上他根本没病,一切都是他母亲的心理疾病导致的。

    早在18世纪,德国有位叫孟乔森的男爵,总是用装病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且装得惟妙惟肖,后来学者以“孟乔森综合征”来命名这种病。这类患者故意制造疾病症状,躯体的、精神的或两者兼有。前往医院门诊或住院就医,常骗过医生或住过多次医院,甚至动过多次手术。其动机既不是为了经济利益,也不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只是为了扮演疾病角色,病因不明。据称,如果患者装出的症状被医生否认,其治疗要求被当面拒绝,会非常愤怒,随后他们会换另一家医院就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疾病并非诈病。诈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假装患有某种疾病,或者是虽然患有某种疾病或某处受伤,但故意夸大原有病情,而孟乔森综合征患者缺乏现实动机。

    孟乔森综合征包括一般的孟乔森综合征和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前者不断声称自己有各类疾病,模仿疾病的症状,但经诊断后都发现没病。有的患者还会篡改医生的诊断报告,同时对疾病非常熟悉,拥有近乎专业的相关知识。对于吃药、打针、动手术,患者非但不反感,反而非常兴奋愉悦。最为严重的,会自伤自残,使症状更符合自己所描述的疾病。

    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则是虚构别人有病,特别是编造子女、晚辈、弟妹等需要照顾的人有各种症状,文章开头的案例就属于这种类型。这类患者会赞美医师,鼓励医生安排检查,对于医疗程序的兴趣大于对“患者”的关心。极端的患者还会向被照顾对象的饮用水、食物中投毒,以制造疾病。如英国曾有一位儿科护士,在工作期间向患儿注射会导致心脏停跳的药物,造成4名儿童死亡,至少5人受到伤害,被称为“死亡天使”。

    孟乔森综合征主要靠心理治疗,还应限制亲属过度的照顾,以免强化患者的症状。孟乔森综合征发病率并不高,但影响很大,这些患者往往拒绝精神科治疗,或者设法蒙骗过去。因此,家属、医疗系统等要留意这样的患者,将他们的表现视作一种精神心理疾病,而不是欺骗行为,建议寻求心理科大夫的帮助。▲,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