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10.16
编号:86060
“高龄+自理”才算长寿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0月16日 生命时报 2020.10.16
     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54亿,占总人口的18.1%;65岁及以上人口约1.76亿,占总人口的12.6%。我国表面上看是进入了“长寿时代”,但实际上,多数老人高龄但不健康。近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编撰的《写给中国人的健康百岁书:健康长寿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提出,“活得久≠长寿,高龄+自理”才是长寿的核心标志。

    慢病+失能,多数中国老人的生存现状

    古代社会人均寿命只有20多岁,50岁以上就可以称为长寿老人;现在则是将80岁以上的老年人称为长寿老人。“只要社会进步就会有长寿,人口老龄化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说,伴随经济发展,人们愈加注重健康投入,医学技术进步、卫生水平提高以及我国在老年人群健康保障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落实,都为人们的老去提供了底气。

    《2020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00年到2016年,全球人均预期寿命增加了5.5年,从66.5岁增长到72.0岁;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2岁增长到76.4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预期寿命是以死亡为终点,如果计算以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为终点的健康预期寿命的话,2016年中国人口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这意味着,中国老年人平均有7.7年处于生活质量较差的疾病、残疾等非健康状态。刘维林表示,虽然我国目前整体上已进入长寿时代,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长寿状况不平衡,长寿但不健康的问题比较突出,普遍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 百拇医药
    与慢病共存。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我国2.49亿60岁以上老年人中,超过1.8亿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和多种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其中患病率最高的前五种疾病为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病病程长、迁延不愈,是导致老年人身体机能受损和生命质量下降的主要诱因。

    失能者较多。失能是老年人带病生存的特殊状态,需要他人照顾,身心都一定程度遭受着痛苦。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老年人五项基本日常生活能力(自行吃饭、洗澡、穿衣、上下床、上厕所),中国64~74岁老人至少一项能力受损的比例为20%,75岁及以上老人的占比达36%。

    “活着”与“健康的活着”天差地别

    “长寿不能只从寿命长短来衡量,重要的是老了以后还能拥有生活能力和维持身体功能,活着与健康的活着,天差地别。”刘维林说,延长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对于提升老年人口生活质量,减轻国家、社会、家庭的医疗和养老负担都有重大意义。因此,衡量长寿的标准不仅包括高寿,还包括生活能自理,具体来说就是自理做事、自主决定、自尊和自强。
, 百拇医药
    自理。很多老人虽然高龄,但其生活多为他人照护,不能自行完成一些基础活动,这样的晚年生活质量并不高。曾有一项对63~85岁老人的访谈指出,就算老人感到病痛,但如果自己尚能照顾自己、不麻烦子女,就会感觉自己是较健康且幸福的。

    自主。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自主权是老年人综合健康状况的核心组成部分。老年人有权掌控一些事情并做出选择,例如穿什么衣服、和谁交友、参加何种活动等。老年人拥有自主权,才能更好地维系尊严、独立和自由。相关研究也指出,老人的自主性越高,对生活越满意。

    自尊。自尊是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当老人慢病缠身,需要他人照顾,甚至行走、吃饭、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的时候,自尊心就可能受到伤害,有苦难言。另外,加拿大肯高迪亚大学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老年人在晚年保持和提升自尊心,有助于缓冲他们可能遭遇的潜在健康威胁。比如有些老人自尊心“作祟”,但凡身体有一些不适就会及时就医,以维持自己身体健康的状态。
, http://www.100md.com
    自强。自强是老人活出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和精神。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发现,老年人不管生活目标是什么,是远大还是适度,只要有目标就会比没有目标活得时间更长,活得更快乐。

    各方保障,跑好人生马拉松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1998年国际老年人年会启动仪式上说:“生命已不再是短暂的冲刺,而更像是马拉松。马拉松选手会告诉我们,要完成这项比赛就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保持训练,同时还应有顽强的毅力。要长寿就需要我们有同样的精神。” 刘维林表示,我国在缩小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在人生这条马拉松上,实现健康的长寿需多方共同努力。

    老人:科学养生,愉悦身心。刘维林说,困扰老年人健康的最大问题是健康素养低,普遍防病意识较弱,即使渴望健康也不知如何维系,过度养生、过度治疗等问题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建议老年人多从权威渠道学习养生保健知识,坚持健康生活五大原则:作息规律维系新陈代谢;足够营养保证能量充足;良好睡眠维护认知能力;坚持运动提升肌肉力量;精神愉快保持心理活力。另外,老年人要重视提升社会参与,维护自尊:可以将自己的底线写下来,告诉家人哪些事情需要和自己商量,哪些问题应自己做主;即使年龄大了,也该有生活目标,或再就业创造价值,或投身于公益事业,又或是追求兴趣爱好,不能对生活失去自信与激情。
, http://www.100md.com
    家庭:适当放手,合理照护。长寿离不开家庭和谐、子女孝顺。但孝顺并非事事包办,家人应适当放手,尊重老人的自主权,大到选择何种养老方式,小到如果选择日用品,都该尽量让老人自主选择。比如,选择智能产品时,老人可能不太懂,家人应耐心讲解,让他们了解后选择喜欢的款式。对于有疾病缠身的老人,家人在及时照料的同时,应细心安抚老人情绪,多些鼓励和提醒,让老人积极与疾病相处,改善生活方式,延缓疾病恶化。

    社会:社会支持,医疗保障。让老年人长寿需要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比如日本,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加强无障碍、护理小时工等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完善社区环境以促进老年人“自然地保持健康”。而美国,虽然医疗技术先进,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并不高,甚至低于古巴,这是因为古巴重视预防保健,医疗成本也比美国低,是世界上人均家庭医生最多的国家。因此,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降低老年人就医成本,也是提高长寿水平的重要条件。我国近年来一直努力提高养老金水平,促进药品价格降低,各地还根据实际情况为高龄老人发放津贴等,未来仍需强化老年人医疗保险政策保障、健全慢病管理、完善康复医学发展等。▲, http://www.100md.com(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