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12.08
编号:87058
30岁,催婚的“分水岭”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8日 生命时报 2020.12.08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彭暖暖

    催婚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现象。只要青年男女到了适婚年龄,尤其是27岁~30岁时,父母急,亲友急,就连年轻人自己也慌了,生怕赶不上最后一班“婚姻列车”,不少人因此匆匆登上了一辆。有趣的是,不少30多岁仍没赶上“未班车”的人,虽然常常被贴上“剩男剩女”标签,却呈现出一种宁缺勿滥的心态,其父母催得好似也没那么紧了。

    传统观念认为,“成家”才是“成熟”的标志,因此在孩子长大后,父母着急看到子女“成熟”的一面。古人云“三十而立”,自然而然,30岁便成为催婚的“分水岭”。在催婚、年龄资本下降、孤独等社会和自身压力之下,30岁之前的年轻人很可能降低择偶标准,为结婚而结婚。30岁以上的年轻人则因度过了“慌乱期”,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婚姻,从而宁缺勿滥,同时这也使其父母意识到,孩子的婚姻只有孩子做的了主,放下对孩子婚姻的过度关注。

    相比宁缺勿滥,匆忙结婚更易埋下不幸的种子。两个人的结合不能指望运气,婚姻一半是感性一半是理性,既要相爱,也要戒急戒躁,否则越着急越糟糕。面对婚姻恐慌和年龄恐慌,年轻人应该积极调整心态。要知道,人不会因年龄增长而贬值,婚姻也不会因为年龄小而变得完美。要坦然面对,但不接受“剩男剩女”的不良观念。年轻人一定要厘清结婚目的,是追求相爱后的结合,还是为结婚而结婚?此外,还要认真衡量早婚晚婚的优劣势,认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而不是人云亦云。

    任何年龄进入理想婚姻都是件美好的事,我们不应该人为地给婚姻划上“年龄线”,而是要划一道“尊重线”。除了年轻人自身的调整,父母也需要回归原位:做子女婚姻的助手,而不是主导者;有合适的人选,可以介绍给子女,但不能逼迫;经营好自己的婚姻,良好的示范有助子女形成正确的婚姻观,增强结婚信心。

    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对人生领悟得也会更深。未婚青年要不断提升自己,让年龄转换为魅力,成为值得未来伴侣爱的人,建议做到“四懂”。

    懂得共情。男性不要觉得流露感情是软弱的,女性不要陷入内心世界不能自拔。建议尝试体会他人的艰辛,这样容易发展共情能力,以便交往时能够彼此欣赏和理解,提升未来婚姻满意度。

    懂得独处。不论恋爱还是婚姻,双方都需要有各自空间。如果不懂得独处,就会“霸占”对方的空间,让关系变得糟糕。建议学会享受独处时间,同时多发展一些个人兴趣。

    懂得自己。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懂自己才能爱自己。年轻人要懂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变成怎样的人,了解自己的可爱和可恨之处。认识到人无完人,在两性关系中便能少些挑剔和指责,多些理解和宽容。

    懂得情趣。懂得情趣的人不仅心胸更加开阔,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能让两性关系变得有趣。▲,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