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93868
医生应当提升人文修养
http://www.100md.com 2021年3月9日 生命时报 2021.03.09
     医生应当提升人文修养

    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神经外科专家 吉训明

    医学乃仁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然而,由于医学教育的不完整,很多医务工作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人文课程教育,人文理念淡漠,人文精神缺乏,人文底蕴薄弱。很多医学生尽管掌握了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医疗技术,却常常出现因人文意识缺乏、医患沟通不畅而引发矛盾和纠纷。医学教育出现的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之怪现象值得深思。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实行严格的文理分科,只招收理科生的医学专业,由于忽视了医学专业的特殊属性,所以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存在缺陷。一方面,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前就被大量删掉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不仅非常少,而且有相当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导致医学生人文关怀、有效沟通等社会技能方面的先天不足。

, 百拇医药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根据医学专业的特殊要求,其课程设置应当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专业基础三大部分组成。然而,我国医学教育长期受到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以传授医学知识、培养临床操作技能为重点,对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人文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调查显示,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比例,最高的为9.3%,最低4.6%,平均为7.45%,与美国、德国的20%~25%,英、法、日三国的10%~15%相比,明显偏少。如今,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教育改革却相对滞后于时代发展和新医学模式的需要。偏重基础医学和操作技能、忽视人文知识和素质的现状不仅成为医学人才培养的短板,而且潜在危害正在显现。

    医学生对于自身人文素质的养成重视不够,源于医学教育评价机制固有问题。比如,考试分数是硬指标,关系到医学生的学业和切身利益,而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则是软科学,既没有量化的评价标准,也不会对学生升学择业等产生质的影响。可以说,传统的医学教育评价机制对学生追求考试分数、忽视能力培养和锻炼的影响和导向作用相当大。
, 百拇医药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或多或少带来了医学终极目标的模糊,“技术至上”的现象日趋严重,医学离人文越来越远。临床教师人文素养缺乏,有其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目前承担临床一线教学任务的医务人员,他们在校期间接受的人文社会教育甚少,工作后又面对如此高发的医患纠纷和不良的执业环境,自身的人文感受缺乏。同时,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人文项目严重不足,个别医务人员不重视自身学习和提高,职业精神缺失。调查显示,临床上发生的医疗纠纷80%是因为沟通不够造成的。在医患纠纷日益增多、个别患者滥用诉权和司法“二元化”的今天,医务人员关注自身执业安全,也忽视了与患者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换位思考的意识比较淡薄。

    医学价值的终极体现应当是医学人文价值,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首先要培养医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守护生命的人文关怀精神。通过临床教学,使医学生懂得缺乏医学人文智慧的医生,医术再高也只是一名医匠,真正的医学大家一定是人文智慧与高超医术做到了完美的结合。在培养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人际沟通、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情绪稳控等各项能力。医学院校只有努力做到人文关怀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并重,才能培育出适应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医学技术越发达,医学所担负的道义责任就越沉重。实践证明,医学教育必须富含人文内涵,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实践新医学模式的需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临床教师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责任,必须着力做好。▲,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