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信息
编号:91671
有的人会故意把事搞砸
http://www.100md.com 2021年4月20日 生命时报 2021.04.20
     自我妨碍效应

    有的人会故意把事搞砸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麦舜翩

    假设你正在参加一个问答比赛,目前为止成绩都挺好,途中你获得一次奖励机会,有两颗神奇药丸可以选,一颗能增加智力,一颗会降低智力,你会吃哪一颗?大部分“看到”这个题目的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变聪明的药丸,但在实际的实验中,很多参与者都选择了变笨的药丸,为的是为自己可能的失败“找补”,研究者称之为:自我妨碍。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有时会故意做一些增加自己失败机会的事,例如考试前不复习、比赛前熬夜。这种给自己“挖坑”的事看着非常不理智,但其实很“有用”。因为万一真的失败了,就可以用前面的事情作为借口,让自己没那么失落;而如果成功了,则可以给自己更大的信心,“原来我不用那么努力也可以把事做好。”所以,自我妨碍是一种对自尊的保护策略。它一般在无意识下进行,并不是想着要为失败找借口而故意不努力,而是面临任务时不知怎地就掉链子了。

    自我妨碍通常在“表现会被其他人看到”、自己患得患失的情况下出现。有的人会用实际行动坑自己,例如不断拖延,导致不够时间完成任务;也有人是“谦虚”,例如本身学习很好的人考前不让人看到自己很努力,还说自己没怎么复习等。无论是哪种策略,人们最终都是希望“如果失败了也不怪自己”。

    一般来说,不自信的人对失败更敏感,从而更可能提前为失败找借口。然而比起不自信,那些自尊不稳定,一时觉得自己很棒一时又觉得自己很糟糕的人,出现自我妨碍的几率更高,这与归因方式有关。他们过分看重天赋和能力,一旦失败了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行”,所以要避免失败。而自尊稳定的人,更看重个人努力,只要尽力了,不论成败都不会轻视自己。

    自我妨碍确实能在人面对失败时起到心理缓冲作用,但长期如此会带来负面效果。一个人如果无意识地欺骗自己久了,可能会误以为不尽力就是自己的性格,“懒”的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下来;自我妨碍还会拉低个人成就上限,影响发展;总是声称自己不努力的人,会让人觉得不靠谱,难担大任。

    所以,不要把精力都花在营造一个“不败”的想象空间上,应该去奋力拼搏,获取真实的结果。减少自我妨碍,首先要学习积极的归因方式。成功时,学会肯定自己,看见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失败时,减少武断的自我否定,多考虑可改变的因素比如方式方法、努力程度等。不必把失败看作大敌,它也可以是老师,教会你改变和进步。▲,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