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92210
家长学会放手,孩子才能独立
http://www.100md.com 2021年5月18日 生命时报 2021.05.18
     教孩子自律比监视更重要,不要成为孩子的压力源

    家长学会放手,孩子才能独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杨 丽

    家住北京的王女士说,女儿读三年级,做作业很拖拉。有时候她下班回到家,女儿的作业才写了两三行。她为此非常无奈,找了家教专门监督孩子写作业。李先生的儿子快上幼儿园了,平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最近,李先生在家中装上了摄像头,以便随时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这种现象并非个例,现在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处在父母的“监控”之中,写作业、吃饭、睡觉、外出游玩,家长处处都要盯着,生怕孩子偷懒耍滑。但其实,这会产生很多负面结果。

    孩子感到不被信赖。父母这样做,很可能在培养未来的“空心人”(缺少自我价值感,事事依赖家长,觉得自己无法掌控人生)。要知道,孩子有控制感才有胜任力。现在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不断,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与个人觉得失去掌控力密切相关。

    孩子有压力。父母“监视”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配上“唠叨交响曲”。这种双重攻势下,孩子就会渐渐关闭双耳,听而不闻。久而久之,压力会导致孩子大脑发育迟缓,损害孩子的学习能力。父母应做孩子压力的“过滤器”,切勿成为孩子的又一个压力源。

    损伤自驱力。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取得成功,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唯有孩子的自主动机发挥作用才行。但如果每天在“监控”下,会损伤孩子最为宝贵的自驱力,即便这种监控是善意的。

    父母监控孩子首要的原因是焦虑。从育儿角度讲,这种焦虑没有任何益处,还会传染给孩子,对其今后身心发展都不利。有些父母认为监控孩子学习可以避免孩子浪费时间。其实,孩子的时间意识培养有个过程,一分一秒都被控制的孩子,是难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父母这样做,还有一个深层原因是害怕孩子犯错或不安全,而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犯错、改正的过程。父母普遍注重结果,而对孩子来说,自己去体验的这个过程才最宝贵。与其害怕孩子犯错,不如提前设置上网时间、外出游玩的安全守则等界限。因此,家长要有成长型思维,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远比时刻监视重要得多。

    父母学会放手。退一步,给孩子选择,让孩子自己负责,有选择才有掌控感。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幼儿园两组孩子,在一组孩子的教室摆放盆栽植物,每天由工作人员浇水;第二组,让他们自己选择植物,每天照料。一段时间后,第二组的孩子身体健康指标明显高于第一组。可见,自己选择、自己掌控、自己负责是多么重要。

    提供选择应符合“漏斗原则”。小孩子因为能力尚不足,可选择的有限;越大的孩子能力越强,选择空间也就越大。父母需要做的是关注而非监控、支持而非控制、辅助而非强制。

    父母学会三句话让孩子学会自主。“你特别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专家啊”,这句话帮助孩子建立信心,知道自己的责任;“你脖子上长着自己的脑袋”,这句话鼓励孩子独立判断;“你能让生活中的一切有条不紊”,这句话给孩子强烈的心理暗示,让孩子知道他有能力做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