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92842
厕所革命关乎社会文明
http://www.100md.com 2021年6月22日 生命时报 2021.06.22
     厕所革命关乎社会文明

    本报特约评论员 丁 刚

    1932年,暨南大学教授周谷城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首要之条件便是:人人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

    上厕所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每人每天大约上厕所6~8次,一年约2500次,算下来人的一生大约有3年时间耗费在厕所里。上厕所的方式也体现了人的基本素质。160年前,日本人就是由此入手来了解中国的。

    1862年,一艘名叫“千岁丸”的日本船来到上海,这是自1633年日本江户幕府实行禁海政策230年后第一艘来中国的日本官船,乘船来华的日本人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见闻录。《“千岁丸”上海行》中这样写道:“上海市坊道路之脏无法形容。特别是像中小街道的通道,到处是垃圾粪堆,无插足之地,人们也不清扫。”

    160年前,日本人从中国的厕所和人们的如厕习惯中看到的是贫穷落后与衰败;160年后的今天,外国记者则从中国厕所的建设和人们如厕习惯的变化中,捕捉着“中国崛起与强大”的信息。外媒普遍注意到,中国政府每年都要安排大量资金支持“厕所革命”,并将此纳入全面脱贫的进程。仅2020年,中国就安排74亿元资金支持整村推进。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19年底,中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经超过了60%。

    厕所卫生是国家大事,也是世界大事。数据显示,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或42亿人缺乏安全的卫生设施;全球40%的人口(约30亿人)在生活中没有包括肥皂和水的基本洗手设施。第67届联合国大会于2013年7月24日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1月19日设立为“世界厕所日”。2001年,第一届世界厕所会议在新加坡举行时,中国代表在会上说了这样一句话:“不注意厕所卫生的国家没有文化和未来。把如厕方式提到关系到社会文明问题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其实并不为过。”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8年的一项报告称,今天的中国仍有3.44亿人无法获得基本厕所设施,据估计有2800万人仍然在露天排便,致使中国成为全球露天排便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要让周谷城先生的梦想变成现实,我们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除了提供硬件,更重要的是如厕习惯的变革。

    笔者参观过山西临汾获得过国际大奖的公共卫生间。从外观与洁净程度看,无可挑剔。但是,这不能保证如厕者能文明使用这样的厕所。在2018年的一次日本之行中,我听一位日本妇女抱怨中国厕所不干净,不是因为设施不好,而是因为前面使用的人不冲洗,且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地出现。

    在不少国人看来,如厕习惯只是生活小事,但它却透露着我们的人口素质,影响着别人怎样看我们,也在消耗着管理成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引述了重庆市璧山区一位五年级学生说的一段话:“老师告诉我要讲究卫生,我也想告诉别人,个人卫生一起保持,学校环境一起维护。我还要把良好的卫生习惯带回家,带给我的亲人,我要让他们永远都健康、快乐。”▲, http://www.100md.com